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尖扎黄河特大桥工人:差四五米合龙,天堑变通途

最终一搏:四五米见证两年艰辛

黄河峡谷的风依旧呼啸,但此刻所有工人的目光都牢牢锁定在那最终四五米的缺口上。”尖扎黄河特大桥工人:差四五米合龙”的紧张时刻终于到来,两年的汗水与坚持即将迎来决定性瞬间。项目经理李建国的声音在对讲机里有些颤抖:”这四五米,我们走了整整两年。”是啊,从2022年3月开工至今,建设者们与高原的狂风、严寒和复杂地质斗智斗勇,如今终于站在这历史性的节点上。

这座全长1650米的巨无霸,主塔高度相当于60层楼,横跨黄河峡谷最险峻处。你知道吗?在峡谷施工有多难?风速常达8级以上,冬季零下20度的严寒让钢铁都变得脆弱,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又晒得人脱皮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工大众像搭积木一样,将每个重达200吨的”积木”精准拼接在百米高空。

合龙倒计时:毫米级的精准较量

合龙前的24小时,工地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。测量组长张磊已经连续职业36小时,眼里布满血丝却仍紧盯着全站仪。”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”,这句话他重复了无数遍。温度变化成了最大敌人——钢梁会热胀冷缩,哪怕1摄氏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精度。为什么选择凌晨作业?由于这是一天中温度最稳定的时刻。

安全员赵师傅来回巡视着每个安全扣具,嘴里念叨着:”两年来零事故,最终一步绝不能栽跟头。”钢筋工老王在裤腿上擦擦手汗,继续紧固螺栓;电焊工小张说,每次火花溅起都像在钢铁上作画。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匠们,在97米高空如履平地,用专业与胆识书写着中国桥梁建设的新篇章。

天堑变通途:四五米改变一座城的命运

当曙光初现峡谷,重达200吨的最终一节钢梁在吊机牵引下缓缓提升。”向左2厘米””再向前1厘米”,对讲机里传来精确到毫米的调整指令。工大众的汗水在晨风中很快变凉,但心跳却越来越快。终于,”可以合龙!”的喊声划破峡谷的宁静。

这最终的四五米,将彻底改变尖扎县的面貌。通车后,两岸通行时刻从1小时缩短至5分钟。村民才让扎西的女儿终于可以每天回家;当地的花椒、核桃和唐卡将走出大山;旅游资源也将被激活。这座桥不仅连接两岸,更连接着希望与未来。

当”合龙成功”的欢呼响彻峡谷,不少工人偷偷抹去眼泪。黄河依旧奔腾,但天堑已成通途。尖扎黄河特大桥工人用两年时刻走完这最终的四五米,不仅完成了工程合龙,更完成了梦想与现实的完美对接。这座矗立在黄河峡谷的钢铁巨龙,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基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。